Regtitude Official
加密貨幣的六月寒
周鳳儀 香港監管科技協會主席
刊物:《資本雜誌 CAPITAL》六月號
相信大家都知道加密貨幣的世界,是建基在一個很偉大的「去中心化」的構想,設計者希望以分散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的「誠實帳本」功能,取代受信任第三方(trusted third party) 例如央行及金融機構,透過點對點 (peer-to-peer, P2P) 的交互,免除不必要的third party干預。
然而由今年五月開始至六月,加密貨幣的價格屢創新低,穩定幣(Stable Coin)的Terra (Luna)市值至少損失了超過四萬億美元,至六月更跌至近乎一文不值,甚至可能是今次崩盤的原因之一。
1. 去中心化的初心
2009年1月3日,第一個加密貨幣比特幣系統正式上線。彼時正值雷曼兄弟倒閉,迷你債券爆煲,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人們都對受信任第三方失去信心。在大眾對原有金融體系失望的同時,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相對匿名及難以追蹤等特性,就開始受到注意及推崇。
加密貨幣的崛起除了佔有上述金融風暴的時機外,也因為其技術之領先。它可謂是現今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因為加密貨幣解決了虛擬世界中在線支付方式的問題,讓加密貨幣得以流通,形成經濟活動。換言之,商業得以在虛擬世界中進行。
加密貨幣已經在市場上存在了十多年,並將進一步塑造虛擬世界的產業及經濟活動。我們可以先回顧一下加密貨幣過去的發展:
i. 前期 – 市場採納
2010 – 2012年,市場開始採用比特幣作為虛擬世界的支付方式。
ii. 二期 – 數字資產的出現
2013 – 2022年市場持續增長,並增加不同幣種,且開始演變成投資工具,價格開始波動。
2. 成為數字資產後的難題
基於過去十多年加密貨幣的發展,它由支付工具變化成數字資產。而加密貨幣原有的設計未能切合這性質的改變,從而可能導致我們今天面臨的加密「冬天」。基於本身的設計僅僅是一種支付工具,為此便缺乏資產應有的兩大關鍵因素缺失,為此尚未能與實體金融體系完美銜接:
i. 價值: 缺乏一致認可的價值
ii. 保障: 缺乏保障市場及保護投資者的機制
3. 借鑑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考慮
雖然加密貨幣的出現是補足金融體系的靈活性,然而當加密貨幣演變成資產後,亦引發如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
i. 市場風險:與任何投資一樣,加密貨幣的價值同樣可升可跌。事實上,在短短幾年內,加密貨幣的價值已經出現了劇烈的價格波動。它對任何有新聞價值的事件非常敏感。例如某商界名人的言論對幣價影響極大。最近Terra Luna的崩潰亦導致市場蒸發了四萬億美元。
ii. 監管風險:缺乏對各種加密貨幣的統一監管,引發了人們對加密貨幣的壽命、流動性和普遍性的質疑。
iii. 保險風險:大多數政府對比特幣和加密貨幣均不予認可。為此加密貨幣交易所需通過第三方提供保險以保護市場和投資者。
iv. 網路安全風險:大多數擁有和使用加密貨幣的個人都沒有通過採礦作業獲得他們的代幣。相反,他們在加密貨幣交易所或其他市場上買賣加密貨幣。加密貨幣交易所是完全數位化的。換言之,加密貨幣與任何虛擬系統一樣,均面臨駭客、惡意軟體和運營故障的風險。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日加密貨幣因為雷曼爆煲而走紅;而今天加密貨幣出現雷曼式屠殺,亦引起各國陸續考慮加強其監管。但究竟這個自稱是「貨幣」的加密貨幣,現時在政府的眼中是錢?是商品?還是證券、期貨?各有各看法。日後有機會再談。
